如果可以
來一次民間的傳統音樂旅行
那會是一場怎樣的旅程?
5月16日晚
紀錄片《千里江山萬里歌》
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
22位原創音樂人
歷時3年
跨越456萬平方公里土地
以山河為琴
以歌聲為弦
邊走邊唱
尋訪民間藝人數百位
收錄傳統民歌上百首
5月17日
《千里江山萬里歌》第二集走進寧夏
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
《愛在寧夏川》
布衣樂隊創始人、主唱吳寧越
寧夏民間器樂國家級傳承人安宇歌
與達鳥三巡樂隊的王宇、余鵬
一同出發
在寧夏范圍內
開啟了一次民間音樂的采風旅行
第一站:涇源縣
“花兒”是中國一種重要的民歌形式
距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
在寧夏流傳深廣
因形式自由、語言生動
“花兒”具有很高的美學和文學價值
甚至被譽為“活著的詩經”
在涇源縣石咀村小學
吳寧越帶著孩子們
在校園里唱響硬核版“花兒”《綠韭菜》
課桌為鼓、教室為舞臺
樂隊成員們
以獨特的方式帶孩子們進入音樂的世界
也傳承著民族音樂
第二站:海原縣
離開石咀村小學
寧夏民間器樂國家級傳承人安宇歌
帶領一行人
沿70號公路
北上海原縣
拜訪兩位深居簡出的“花兒”高手
寧夏花兒區級傳承人楊生旺、楊生財
十幾歲開始唱“花兒”的他們
最早是聽著老前輩在種田時唱的
田間地頭里
邊走邊唱著“花兒”
讓人心情越來越好
楊生財說
“花兒”說的是心里話
是真話
他們的歌聲
是最原汁原味的“花兒”小調
寧夏口弦區級傳承人何生蘭
每日在癱瘓丈夫床前彈口弦
用逗樂的方式
陪伴著丈夫
就像吳寧越所說
音樂不需要任何意義
只是一種內心的表達
第三站:吳忠市
達鳥三巡樂隊是一支初創樂隊
從北京來到寧夏觀看布衣樂隊演出的他們
懷揣著原創音樂夢
在寧夏來了一次采風旅行
在陌生的吳忠
他們在街頭開了一場小型“演唱會”
自古以來
寧夏川這片受到引黃灌溉渠滋潤的綠洲
就有著“塞上江南”的美稱
一首描繪這片美地的歌謠《寧夏川》
經吳寧越改編后
成了布衣樂隊的必備曲目
吳寧越說
在黃河的羊皮筏子上
演唱這首歌
才知道什么是寧夏川
第四站:鳴沙村
采風之旅的最后一站
安宇歌帶著大家
看望自己的干兒子羅發軍
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民間藝人
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
他的出現
讓吳寧越打開了新思維
找到了與“花兒”融合的新方法
他們將舞臺搬到了live house、音樂節
這也讓“花兒”不再是音符
而能讓大家感覺到
它的靈魂、熱情以及泥土氣息
“寧夏川,那個好地方呦,是我可愛的家鄉。金川銀川米呀糧川……”
正如紀錄片最后
再次唱響的這首《寧夏川》
民歌
是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的音樂
一首家鄉的歌
會迅速點燃一團火焰
吳寧越說:
“學音樂就是為了尋找到愛?!?/p>
在這些歌聲中
我們找到了情感的源泉
找到了對家鄉的熱愛
對自然的歌頌
……
紀錄片《千里江山萬里歌》
試圖用一種新的方式
打開一場與傳統文化的對話
增添一份對中國民樂的珍藏
看千里江山
聽萬里歌
不亦樂乎
《千里江山萬里歌》是一部記錄當代中國原創音樂人如何走進戶外自然,感悟中國多樣地域風貌與多元音樂風采,用音樂創作傳遞表達并講好中國故事的系列紀錄片。紀錄片中的音樂工作者通過定制設計的戶外行程,跨越不同地域和城市,充分利用各地不同民族音樂元素并結合自己的音樂風格特點,創作原創音樂作品,傳播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