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馬慧娟,來自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移民集中安置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
今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大會開始前,首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開啟,馬慧娟自報家門后,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
“就拿我個人來說,初中畢業、農村婦女,是移民搬遷政策讓我能夠重新閱讀、寫作。我上過電視節目,出了5本書,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從黃土地走到了人民大會堂?!?/p>
面對媒體鏡頭聚焦,這位“草根”出身的全國人大代表落落大方,向全世界自信講述著移民搬遷的中國故事。
采訪到最后,馬慧娟動情地說:“有人說,我的故事是個傳奇。但我自己知道,哪有什么傳奇?自己的故事,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這樣的故事,在許許多多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p>
“黑眼灣”的苦日子
1980年,馬慧娟出生在黑眼灣村,那是涇源縣的一個自然村,屬華興行政村。方言里,“黑眼”就是沒指望的意思。
黑眼灣地處“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全村只有十幾戶人家,山大溝深,出行只能靠毛驢,窮得很。
“因為窮,就有人偷雞摸狗、無事生非打架斗毆?!比A興村原村黨支部書記白占英回憶說,多少年來,這個“窮病”害人不淺,卻怎么也治不了根。
不是沒努力過。就說馬慧娟家吧,她家規矩就很嚴,不許睡懶覺,地上不能有土坷垃。一家人從早忙到晚,從年初干到年尾。即使這樣,他們也只能比別人家多打一點糧食。
馬慧娟的父親馬錫華出去當過木匠,還在涇源縣城開過小賣部,但都沒干長久,只能灰頭土臉回來。
打小,馬慧娟就喜歡讀讀寫寫,也想著走出大山看世界。家里人也很支持,雖說吃穿都成問題,還是供她讀到了初中。有一年,為了能讓馬慧娟繼續上學,全家出動,挖蕨菜、摘毛桃……忙活了一個夏天,也沒湊夠148塊錢的學費。沒辦法,馬慧娟只能輟學回家。
那段日子里,馬慧娟覺得過去憧憬的那些美好東西,都和自己沒了關系。20歲那年,她不顧母親反對,和村里人咸金明結了婚,這種結合沒有多少愛情,就是認準了這個自小熟識的男人不會打她。
結婚前,馬慧娟一把火把自己寫過的東西燒了個精光,她要和過去的理想做個訣別。但她最終還是無法驅散心底的惶恐:自己也會像上一輩農村婦女一樣,成了“誰的媳婦”“誰的媽”,名字逐漸被旁人忘記,成為依附于人的角色。
結婚那年秋天,黑眼灣連續下了40多天雨。伴隨而來的是新一輪移民搬遷。
馬慧娟和丈夫匆匆告別了這個小山村,前往200多公里外的一方新天地:吳忠市紅寺堡區。
搬離時,馬慧娟不會想到,國家正為這個小家開辟一條新的出路,也讓她能按自己的心愿好好活一回。
正如她21年后出版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出路》中所說:“這條出路的背后,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所給予的根基?!?/p>
換一方水土再奮斗
遷入地在紅寺堡區玉池村。一眼望過去,馬慧娟覺得這里寬展得很,不像在黑眼灣時那么憋屈。一家人承包了8畝水澆地,澆灌的是黃河水,旱澇保收。
實際上,紅寺堡離最近的黃河中寧段也有50多公里,地勢還比那里高了足足299米。歷史上,紅寺堡壓根就沒黃河水流過,且年均蒸發量2387毫米,是降水量的9倍。先天劣勢,讓這片土地淪為一片荒漠,植被稀落,人煙凋零。
1998年,依靠揚黃工程,黃河水被引至紅寺堡,逐漸把這里滋潤成一片希望的田野,為后面的大規模移民搬遷創造了條件。
“搬到這兒,人一下子就活泛起來了!”馬慧娟感嘆,種完了田,也不愁沒活干,摘枸杞、西紅柿……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一起搬遷的,還有馬慧娟的父親馬錫華。搬遷前,老漢親自來紅寺堡“考察”,一眼就相中了這個地方,夸贊這里“中中(純純)的黃土”,還有黃河水,是個好地方。
在紅寺堡,馬錫華騎上了電動車,使上了手機……過得有滋有味兒。
歷經20多年移民搬遷,紅寺堡匯聚了23.5萬移民,承載了全寧夏1/5移民,遍及寧夏中南部8個貧困縣區,遷入地與遷出地構成了寧夏貧困地區的“基本盤”。
截至2020年底,上述縣區全部摘掉貧困縣區的帽子,全區1100個貧困村、80.3萬貧困人口也全部脫貧出列,徹底打破了他們的貧窮代際循環。
寧夏9個貧困縣區脫貧,背后都凝聚著紅寺堡生態移民壯舉的貢獻:不僅直接幫助移民在本地脫貧,還進一步減輕了8個移民遷出縣區的脫貧壓力,并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去年,馬慧娟帶女兒回了趟黑眼灣村,來尋根,發現這里都快成深山老林了,雞兔等野物出沒得越來越多,舊時村莊的痕跡越來越少,差不多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少了人類活動的干擾,再加上植樹造林,讓西海固地區森林覆蓋率提升至近30%,氣候逐年濕潤、降水逐年增多。
脫貧后,紅寺堡區又在乘勢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
吃水不忘挖井人。紅寺堡人喊出了“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最強音。
手機上“摁”出個作家
日子越過越安穩,馬慧娟心里卻越來越不安分,那個逝去了的夢想再次萌發。
2009年,馬慧娟再也按捺不住,她掏出剛買不久的手機,在比巴掌還小的鍵盤上敲起自己的寫作夢。
為啥用手機?和別的農村婦女一樣,馬慧娟干農活、做家務,平時也挺忙。手機隨身攜帶,方便她忙里偷閑來打字。十幾年來,她先后摁壞了十幾部手機,從早期的按鍵手機到后來的觸屏手機,型號多種多樣。
積少成多,在手機上,馬慧娟居然敲出了上百萬字,成了人們口中的“拇指作家”。
雖說只有初中學歷,但馬慧娟常年堅持閱讀,加上苦盡甘來的人生閱歷,讓她對人生和社會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使這個農村婦女下筆不凡。不少網友留言:“你的文字讓人心生安寧?!?/p>
在網上寫出名氣后,馬慧娟逐漸引起了業界關注。幾年下來,她出版了《溪風絮語》《走出黑眼灣》《出路》等5本書,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成為魯迅文學院中青年高研班學員。
面對這些成績,馬慧娟倒是很清醒,正如她在《走出黑眼灣》中寫到“是這個時代賦予了我新生”。
目前,馬慧娟家建起了文化大院,她本人被聘請為紅寺堡區移民博物館名譽館長,辦起了“泥土書香讀書社”,教姐妹們和小娃娃認字讀書。
今年,馬慧娟又開始發掘、整理、記錄起紅寺堡移民文化和歷史。
玉池村的文化味越來越濃了,教育條件也跟上來了。在玉池小學,建起了新的教學樓,科學實驗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互聯網+”讓這里的娃娃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修成了標準體育場,開辟有塑膠跑道、籃球場和足球場。
馬慧娟說,現在不論在紅寺堡哪個村,建得最好的房子準是學校。在《走出黑眼灣》中,馬慧娟把移民區教育振興歸功于偉大祖國和這個時代。
2016年7月,咸永強被華北電力大學錄取,成為黑眼灣移民里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孩子。
2017年,咸永強的弟弟考上了寧夏大學,讓咸家一下子出了兩個大學生,再一次轟動了玉池村。
復旦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這些年,玉池村的黑眼灣移民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大學生。
從黃土地到大會堂
2018年,馬慧娟38歲。這一年,她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兩會召開時,母親在電視上看得仔細,愣是從幾千名全國人大代表里找見了女兒,但老人家還是不敢相信:“沒想到一個驢背上長大的姑娘,還能坐進人民大會堂里”。
咸金明也沒想到,這個跟在自己后面“摘黃花菜、種玉米”的媳婦,居然會走這么遠。
馬慧娟覺得兩者并不沖突,用她的話說“前腳我能去人民大會堂開會,后腳回來我就能下地干活兒”。
馬慧娟的質樸本色始終沒有變,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積極為廣大農民鼓與呼,先后提交了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成年人文化教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等建議意見。
作為作家,馬慧娟也有大格局,“要去關注一個地區發展、關注整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這些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寧夏代表團提出了在寧夏建設高鐵、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等建議,這些都是站在西北乃至全國高度上的。
現在,乘坐高鐵,三個多小時就能從銀川到西安。鄉親們也都繼續領著退耕還林補助款。
從馬慧娟的宣講中,鄉親們得知這些實惠都是寧夏代表團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爭取到的,他們也才切身體會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發展,還和每個人的生活掛著鉤。
在玉池村,鄉親們不光埋頭發展生產,也積極參與起社會事務來,村里有從全國到鄉鎮的五級層面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讓這個小小的移民村和全國都緊密聯系在一起。
馬慧娟走訪老輩人時,不少人都盼望著羅山有朝一日能恢復“一年七十二場巡山雨”的氣象奇觀。今年,吳忠市又啟動了羅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充分聽取政情民意后,馬慧娟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強羅山生態保護修復的建議》:國家應給予環羅山周邊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相關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為寧夏中部干旱帶群眾撐起生態“保護傘”,切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今年全國兩會結束后,馬慧娟返回紅寺堡老家,也帶回了最新的兩會精神。
在田間地頭,馬慧娟操著方言向村民解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倡農民多種小麥等糧食作物,就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具體體現。
“大會堂連著咱們村?!贝蠡飪阂宦牼兔靼琢?,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因地制宜種起了糧食作物。今年紅寺堡區春小麥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
擴大版的《山海情》
2021年年初,一部叫《山海情》的扶貧劇大火。
透過這部方言劇,很多觀眾知道了閩寧協作,記住了“得?!薄暗脤殹薄八ā边@些土味十足的移民名字,以及他們苦盡甘來的人生故事。
這些人物和故事原型,在紅寺堡區都能找得見。在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馬慧娟感慨,在這個全國最大易地搬遷移民集中安置地發生的事情,是“電視劇《山海情》里閩寧協作模式的擴大版”。
在《山海情》中有這樣一幕:水花拉著板車,車上載著殘疾丈夫和孩子,走了七天七夜,才到幾百公里外的搬遷目的地。
這樣的悲情場景,馬慧娟似曾相識:“有老兩口要搬到紅寺堡,窮得沒錢雇車,只能自己趕著毛驢,走了幾天幾夜?!?/p>
在這片處女地上,移民們能過上好日子,離不開20世紀末啟動的閩寧協作模式。20多年來,福建省晉江、德化、惠安等地接力幫扶紅寺堡區,派掛職干部、送項目送資金,為這里注入源源不斷地發展活力,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葡萄酒產業,紅寺堡區從無到有,只用了短短十幾年就把釀酒葡萄種到10余萬畝,注冊葡萄酒企業28家,每年解決農民就業8萬人次,農戶年均勞務收入達8000萬元。
近年來,紅寺堡區獲得“中國葡萄酒第一鎮”殊榮,產品連續5年斬獲有“酒界奧斯卡”之稱的布魯塞爾世界葡萄酒大賽大金獎。
獲益于閩寧協作,紅寺堡區在福建開設了許多葡萄酒專賣店,舉辦多場“中國好紅酒 閩寧心連心”推介活動,兩地掛職干部互動直播銷售葡萄酒……紅寺堡區葡萄酒在福建市場年銷售額達到3000多萬元。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每一個紅寺堡移民都了不起。
單身女人李耀梅一身病痛,日子過得再難也沒忘誠信,靠著扎掃帚還清了30萬元外債,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她還開起了掃帚廠,招來了18名老鄉“帶領大伙一塊兒富”。
這些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很多都成了馬慧娟的寫作素材,正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知曉。
“我不是傳奇?!瘪R慧娟說,以她為代表的移民群體的命運巨變,根本上還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閩寧協作譜寫出的一部山海傳奇,才讓每一個人活出了精彩。(記者 杜曉星)
謝鑫 手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