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國際護士節。無論是在險象環生的災害救援現場,還是在嚴峻艱巨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抑或是在為百姓健康服務的平凡崗位上,總能看到白衣天使默默奉獻、無私付出的身影,他們堅守平凡崗位,譜寫生命華章,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南丁格爾的莊嚴誓詞!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當天,在自治區人民醫院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內,護士高秉媛正在為保溫箱中的嬰兒喂奶。
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室護士賈麗琳在準備手術用品。
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周彥茹和王志華(從左至右)正在核對輸液病人的配藥。
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室護士孟錦萍正在為下一臺手術建立無菌臺(準備手術器械)。
我們就是戰士”
5月11日,平羅縣中醫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潔總結著全院護理工作檢查考核情況,常態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預檢分診是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道屏障,也是醫院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戰疫號角吹響后,張潔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從臨床科室到職能科室,堅持值守醫院預檢分診工作。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看到招募援鄂醫療隊隊員的信息時,張潔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但沒能去成。后來,在支援銀川市、吳忠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核酸采集工作中,張潔兩次擔任領隊。
今年4月上旬,張潔和34名護士臨危受命奔赴吳忠市利通區,開展核酸采集工作。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張潔和隊員們分赴多個核酸采樣點。從第二輪核酸檢測開始,每天6時開始采集工作,下午4時多上門為行動不便的居民入戶采集核酸,工作到晚上9時多甚至第二天凌晨是常態。
“很多護理人員看似柔弱,但是防護服穿在身上,她們便成為戰士?!睆垵嵏嬖V記者。
采樣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孫雪只有20歲,張潔像一個大姐姐,時刻關注著每一名隊員的身體和心理狀況。
“每天隊長的采集量都比其他隊員多,有時完成了自己采樣點上的任務就去支援其他采樣點的同事,忙完了還會操心我們吃飯、詢問我們有沒有身體不適,在難得空閑的時間里組織我們進行穿脫防護服的培訓,帶我們學習采樣及各種防護知識?!睂O雪說。
去年10月,完成銀川和吳忠3輪核酸采集任務后,深夜又接到支援寧東基地10萬產業工人核酸采集的任務,20名隊員在14天共完成了38000人次的采集任務。
“穿上白大褂,我們就是戰士。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讓南丁格爾精神在抗疫一線銘刻綻放?!睆垵嵳f。(記者 李良 見習記者 張適清 蔡莞郁)
海原縣人民醫院產科護士長馬小琴(左一)開展新生兒復蘇囊使用培訓。記者 王文革 攝
持續在線157680小時
手機24小時開機,持續在線157680小時,迎接了5.4萬個新生命。這是海原縣人民醫院產科護士長、新生兒的守護天使馬小琴工作18年來的真實寫照。
“你好,我要表揚海原縣人民醫院產科所有醫護人員,她們對產婦的耐心呵護和辛苦付出,讓我們特別感動,望醫院給予她們通報表揚?!苯?,中衛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接到一位產婦家屬的感謝電話。今年4月底,這名產婦在海原縣人民醫院住院分娩期間,出現多種并發癥,在產科護士長馬小琴等醫護人員無微不至地精心護理和關懷下,順利分娩一男嬰。
長期以來,馬小琴帶領她的護理和助產團隊用愛和專業,守望、迎接一個個新生命,成為每個新媽媽最堅定的依賴。2020年初,新冠疫情襲來,給孕產婦出行就醫帶來一定困難,導致縣醫院產科的主動出診量猛增。120出診電話響個不停:史店鄉一名孕婦生到路上!賈塘鄉一名孕婦生在私家車上!醫院門口一名孕婦又生了!有一天,同一時段120接到3個緊急求助電話,馬小琴立即安排3組人員做好嚴格防護迅速出診,她自己帶一組奔赴距離較遠的賈塘鄉。
在接近賈塘鄉的山路上,馬小琴急救組遇到了求助的私家車:產婦出血過多,臉上毫無血色,情況危急;孩子已出生但臍帶尚未剪斷;天氣寒冷,嬰兒凍得全身發紫。來不及將母子轉移至急救車上,馬小琴上了這輛私家車,讓車即刻趕往縣醫院。她擦干嬰兒身體,進行斷臍處理并對嬰兒進行保暖;給予產婦肌注縮宮素,建立靜脈通路,使這對母子轉危為安。當產婦虛弱地向全身沾滿血漬的馬小琴說“謝謝”時,車輛剛好到達醫院。
馬小琴在萬字工作日記中寫道:產科相當于24小時急診室,我們是針尖上的天使,時刻準備進行驚心動魄的生死接力。當聽到新生兒第一聲啼哭,看到產婦臉上露出笑容時,我的心里就無比欣喜。(記者 王文革)
青銅峽市人民醫院ICU護士給患者做護理。記者 蒲利宏 攝
ICU護士:以心為燈,愿作生命的守護天使
ICU門外是心急如焚的家屬,門內是不停奔走的ICU醫護,這里的醫生護士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賽跑。5月12日,記者走進青銅峽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ICU),用鏡頭和筆記錄下了他們平凡而忙碌的一天。
6:30—8:00,晨間護理、床單整理、洗漱、管路整理、倒尿計量、喂食早餐。很難想象,2名夜班護士在忙碌了一夜后,清晨還要完成5個危重病人交班查房前的一系列照護工作。
“爺爺,咱們吃一口包子吧,來張嘴,喝口稀飯好嗎?……真棒,再吃點啊,多吃點您才能有力氣……”護士徐靜亞端著小碗、拿著勺子正一口稀飯一口包子的喂著病人,一邊勸慰。
“這位患者患重度胃潰瘍、心功能衰竭、慢阻肺等多重疾病,已在這里住了3天,期間情緒一直不穩定也不愿意進食?!彼f,每次給這位爺爺喂飯至少需要半個小時,而且全程站著,喂一口彎一次腰,還要耐心地哄著,雖然辛苦,但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8:00以后,交班、床旁查房、護理查房、靜療、護理文書書寫、查對醫囑、預備床單位、專業知識培訓……白天的工作正式拉開序幕。
“這個病人痰多咳不出來,容易誤吸,我們要及時吸痰,還有幾個??浦R要掌握,針對吞咽困難洼田飲水實驗評分,肌力評級……”這位64歲的老人全心衰竭、間質性肺炎,因患格林-巴利綜合征不能自主吞咽痰液,需要為病人及時吸痰,否則隨時會出現嗆咳窒息風險。
“每兩小時為每位患者翻身、拍背,這樣的操作重復一次又一次,由于病人安置的各種管道較多,翻身前后需要認真細致檢查各種管道,動作輕柔防意外脫管,這個操作需要兩到三名同事協助完成?!弊o士長李富蘭介紹。
為了延續重癥患者的生命,重癥搶救演練、病例討論、理論與操作考核、每天交班提問、各種新技術新操作培訓成了ICU護士工作中的常態。面對那些無助,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面對監護室外那一雙雙祈盼的雙眼,她們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我之前因為這個病心跳呼吸停了,搶救過來后轉到銀川,在ICU住了好長時間。這次生病住在青銅峽人民醫院ICU,沒想到我們青銅峽市人民醫院這么好,真的謝謝你們?!被颊咄跄衬臣拥卣f。
一次次搶救,多少個不眠之夜。無私奉獻,救死扶傷,仁心仁術在這個團隊中一次次得到展現、升華。該科室自去年12月15日開科以來,共收治患者107人,病情好轉后轉科64人,直接出院32人,轉上級醫院6人。(記者 蒲利宏 文/圖)(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記者 馬楠 王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