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西吉縣馬鈴薯搶墑播種黃金季,只見梯田、川道的耕地膜下種薯膜上覆土,規整得如巨型椽筆畫出的方格。西吉縣68.6萬畝馬鈴薯田,有2000多畝馬鈴薯種植模式與眾不同。
5月12日,西吉縣新營鄉二府營村南山,紅昌馬鈴薯專業合作社成員正冒雨播種馬鈴薯。起壟、點種、施肥……幾臺馬鈴薯播種一體機一次性完成諸多種植工序,唯獨不見覆膜。一行行平整松軟的寬行低壟無膜種植帶,與周邊窄行高壟覆膜種植帶形成鮮明對比。
“你不覆膜咋保溫保墑?產量怕上不去吧?”有種植戶疑惑地問。
“一點都不影響,我已經試種兩年了?!奔t昌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紅堂自信地說。
袁紅堂每年種植馬鈴薯2000多畝,往年和其他種植戶一樣,采用窄行高壟覆膜種植模式。他發現,窄行高壟容易被曬透,覆上膜,下點小雨根本滲不到馬鈴薯根部。秋后挖收后,到處是殘膜,揭膜成本大,還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2020年,袁紅堂用200多畝地試驗不覆膜種植馬鈴薯模式?!斑@一年,采用窄行高壟不覆膜模式,加上雨水好,與覆膜種植的馬鈴薯產量差不多?!?021年,袁紅堂采用寬行低壟無膜模式,種植了1000多畝馬鈴薯?!皩捫性黾恿朔N植密度,低壟降低了地墑蒸發量,提高了保溫作用,再加上馬鈴薯生長期間又覆兩次土,8至10厘米厚的覆土相當于鋪了一層地膜,天再旱,最多把覆土曬透但曬不到生長土上,即使下點小雨也能直接滲到根上。去年西吉縣遭遇旱情,窄行高壟覆膜種的馬鈴薯減產嚴重,畝產不到1500公斤,而我的試驗田畝產達2000多公斤,與風調雨順的年份差不多?!痹t堂的賬算得明白,采用寬行低壟無膜種1畝馬鈴薯,僅節省買地膜、揭殘膜等成本就有200多元。
馬鈴薯地里“長”出來新種植模式,袁紅堂心里一直感恩一個人。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指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翱倳浀倪@句話深深地刻在我的腦子里。我做馬鈴薯生意,天南海北到處跑,哪里出了新品種,我就引回來先試種,成功了再推廣給鄉親們種,訂單收購,帶著他們脫貧致富。哪里有了先進種植模式,我就學來先在田里試驗,成功了就教給鄉親們。要想不斷發展,就得向創新要效益?!痹t堂說。
2016年以來,西吉縣推廣膜上覆土馬鈴薯種植模式,提高產量。但該模式存在抗旱能力差、清理殘膜污染成本大等弊端。為解決這些弊端,袁紅堂實施了寬行低壟無膜種植模式試驗。
“對西吉馬鈴薯產業來說,寬行低壟無膜種植模式無疑是一場技術革命,我們將不斷探索完善并進行推廣?!蔽骷h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主任蘇林富說。
“中國馬鈴薯之鄉”——西吉縣一直在探索創新馬鈴薯種植模式。2007年以前,西吉縣農戶主要采用犁溝點種傳統模式種植馬鈴薯,畝均產量不到1500公斤。2007年開始,西吉縣推廣窄行高壟覆膜模式種植馬鈴薯,旱年畝均最低產量1500公斤左右,雨水好的年份畝均產量普遍在2500公斤以上。(記者 王玉平)
寬行低壟無膜種植模式。記者 王玉平 見習記者 牛寶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