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寧夏首府銀川,往東南方向100多公里,便來到了鹽池縣。
作為革命老區,鹽池被稱為陜甘寧邊區的西北大門和前哨陣地,曾為保衛陜甘寧邊區、支援邊區經濟建設、發展邊區民主政治,做出過巨大貢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當地干部群眾秉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奮斗精神,在干旱帶上創造出綠色奇跡,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傳承紅色血脈
站在玻璃展柜前,鹽池縣博物館館長王生巖一一介紹起館藏的紅色文物。鹽池縣博物館原有紅色文物899件,近年來通過接受捐贈和民間征集,館藏紅色文物達到1200件。紅色血脈一直在傳承,這讓他頗感欣慰。
“博物館每年接待30多萬人次,成了革命歷史教育的重要基地?!蓖跎鷰r說,為了傳承紅色血脈,鹽池縣從來不曾松懈。
去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縣里依托革命歷史紀念園、李塬畔革命舊址、鹽池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唐平莊會議舊址、萌城戰斗遺址等紅色資源,編撰《鹽池紅色革命故事100篇》,通過微評書、鹽池說書、舞蹈、小品、視頻講解等多種形式展現紅色文化。其中30回《微評書·鹽池紅色故事》在網絡上播出后,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愛。
此外,該縣開展“百年黨史百人講”活動,并錄制《鹽池紅色革命故事100篇》音頻,通過鄉村大喇叭向群眾廣播。建立了網上紀念館、革命遺址博物館,打造的實景體驗場景,再現了鹽池兒女支援邊區建設、保衛邊區的戰斗歷程。
染綠大漠荒原
農機轟鳴而過,劉貴跟在后邊,檢查著播種情況。
“以前這里全是沙子,現在都看不見了,全變成了樹林和田地?!闭f起30多年間的變化,青山鄉郝記臺劉窯頭村村民劉貴感慨萬端,過去沙害讓全家無可種之地而挨餓,現在自己在流轉來的1000多畝土地上實現了豐衣足食。
劉貴的經歷是鹽池人民與沙漠抗爭并取得勝利的縮影。
20世紀80年代初,鹽池縣沙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2.3%,75%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2000年,鹽池縣確立“生態立縣”的主張。在一年接一年的生態建設中,鹽池探索出了“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總體思路,形成草原禁牧與舍飼養殖、封沙育林與退牧還草、生物固沙與工程固沙、防沙治沙與沙產業開發、移民搬遷與遷出地生態恢復的“五個結合”治沙模式。
抓治沙就是抓生存,鹽池縣為之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縣里每年拿出1400余萬元資金用于管護撫育森林資源,畝均達400元。鹽池涌現出了將“一棵樹”變為沙海綠洲的全國勞模白春蘭、帶領全村戰勝“沙霸”的老支書劉占有等一批先進人物。
截至2021年底,鹽池縣林木保存面積達到374.64萬畝,草原面積484萬畝,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達27.41%、58.45%。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年揚沙天氣由10年前的最高值54次減少到近兩年的9次左右。全縣生態建設真正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從昔日“黃沙窩”到現在“綠家園”、從生態最大劣勢到最大優勢的三個歷史性逆轉,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
捧起了金飯碗
鹽池縣鑫海食品有限公司,7點,滿載灘羊肉的運輸車便開始一輛接一輛從這里駛出。
“我們采取‘線上+線下’模式的銷售,生產的高端精品鹽池灘羊肉銷往全國各地?!惫靖笨偨浝砗顝┸姼嬖V記者,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高品質的“鹽池灘羊”得到市場的高度認可,帶動了農戶1500多戶、5000多人致富。
借由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的突破,鹽池著力發展特色產業,以帶動農民甩掉窮帽子、端上金飯碗。灘羊養殖被確定為當地的“一號工程”,經過多年發展,全縣300只以上規模養殖戶達到1000多戶,規?;B殖比例66%。全縣培育壯大區、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發展灘羊養殖合作社、家庭農場近500家,輻射帶動農戶1.98萬戶。產品暢銷全國28個省級行政區5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企業直銷店+品牌專賣店+零售店+超市專柜+網絡電商”的銷售模式。2021年,全縣羊只飼養量322.7萬只,羊肉產量2.86萬噸,灘羊全產業鏈產值達64.5億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生態旅游業發展。近幾年來,鹽池打造花馬寺生態旅游區、哈巴湖景區、白春蘭防沙治沙業績園、長城旅游觀光帶等生態旅游景點,培育了長城自駕、鄉村休閑、農家體驗等特色旅游產品,生態旅游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年接待旅游50萬人次,創收5000余萬元。
扶貧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鹽池縣以“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為基礎,從2015年起,探索建立貧困戶免擔保免抵押的誠信評級貸款模式,獲“授信級別”的貧困戶可獲得2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貸款。
2018年9月,作為寧夏9個國家級貧困縣區之一,鹽池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3%下降到0.5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975元增長到10599元。 鹽池縣委書記王海寧告訴記者,取得這樣的成就,鹽池縣靠的是黨的正確領導,靠的是革命先輩們流傳下來的不懼艱險、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